笔趣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2章 骊山:历史与自然的华丽乐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骊山,这座屹立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名山,宛如一位优雅的历史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不仅拥有壮丽迷人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众多令人遐想的典故和传说。

骊山不仅自然景观令人陶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让人着迷。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始皇修建骊山汤池与秦始皇陵、唐玄宗扩建华清宫等。这些历史典故和传说,为骊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其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一、骊山的自然景观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千米,南北宽约13.7千米,其主峰九龙峰海拔1302米,占地面积约316平方千米。骊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山上植被丰富,有侧柏、油松、刺槐、椿树、椋子木、金银木、合欢等植物,还生活着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血雉等30多种野生动物。

登上骊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山间树木繁茂,四季常绿,为骊山披上了一层翠绿的外衣。春天,山花烂漫,点缀在绿树之间,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夏天,浓荫蔽日,带来阵阵清凉;秋天,枫叶如火,银杏金黄,构成了迷人的秋景;冬天,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韵味。

骊山的景点众多,大多分布在西绣岭。老母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娲而建,这里香火旺盛。老君殿相传唐玄宗曾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不远处的烽火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

继续往前,可到达晚照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骊山晚照”也因此成为陕西“关中八景”之一。

东绣岭景点相对较少,例如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

此外,还有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得名“遇仙桥”。

骊山的水景也是一大特色。华清池,这一闻名遐迩的温泉胜地,就位于骊山脚下。华清池的泉水清澈温润,常年恒温 43℃,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池边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二、骊山的历史典故

骊山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的烽火。各路诸侯见烽火燃起,以为犬戎入侵,纷纷率兵赶来救驾。当诸侯们匆忙赶到时,却发现并无敌寇,这才知道被周幽王戏弄。褒姒见此情景,果然开怀大笑。然而,周幽王的这一荒唐举动,却失去了诸侯们的信任。后来犬戎真的入侵,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诸侯们不再相信,西周因此灭亡。烽火台至今仍屹立在骊山之巅,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段荒唐而又沉重的历史。

秦始皇陵:骊山北麓,是世界闻名的秦始皇陵。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陵墓。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内部装饰华丽,机关重重,充满了神秘色彩。虽然至今秦始皇陵尚未完全发掘,但它的存在无疑为骊山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唐明皇与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与骊山密切相关。唐玄宗在骊山华清宫修建了众多宫殿楼阁,每年都会与杨贵妃到此沐浴温泉、赏景游乐。“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的《长恨歌》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在华清池沐浴的情景。然而,这段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中,杨贵妃在马嵬驿香消玉殒。

三、骊山的传说

骊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典故,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女娲补天:传说远古时期,天塌地陷,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在骊山炼石补天。据说骊山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这个传说赋予了骊山神秘的色彩,也表达了人们对女娲这位伟大女神的敬仰和赞美。

神女泉的传说:相传骊山有一眼泉水,名为神女泉。传说有一位美丽的神女在此沐浴,泉水因此变得清澈甘甜,具有神奇的功效。人们相信饮用神女泉的水可以祛病消灾,延年益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四、骊山的宗教文化

骊山还是一座宗教名山,山上有众多的宗教建筑和文化遗迹。

老母殿:供奉着女娲娘娘,也称为老母殿。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老君殿:供奉着道教始祖老子。殿内香火旺盛,体现了道教文化在骊山的深厚影响。

此外,骊山上还有许多佛教寺庙和石窟,如石瓮寺等,展示了佛教文化与骊山的融合。

五、一些历史名人在骊山留下的诗句: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杜甫《骊山》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诗中提到“烽火”,烽火台就在骊山)

《过骊山》 唐·窦巩

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

有人说得当时事,曾见长生玉殿开。

《骊山》 唐·许浑

闻说先皇醉碧桃,日华浮动郁金袍。

风随玉辇笙歌迥,云卷珠帘剑佩高。

凤驾北归山寂寂,龙旟西幸水滔滔。

贵妃没后巡游少,瓦落宫墙见野蒿。

《骊山感怀》 唐·无名士

武帝寻仙驾海游,

禁门高闭水空流。

深宫带日年年色,

翠柏凝烟夜夜愁。

鸾凤影沈归万古,

歌钟声断梦千秋。

晚来惆怅无人会,

云雨能飞傍玉楼。

《骊山行》唐·韦应物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

厌坐明堂朝万方。

访道灵山降圣祖,

沐浴华池集百祥。

千乘万骑被原野,

云霞草木相辉光。

禁仗围山晓霜切,

离宫积翠夜漏长。

玉阶寂历朝无事,

碧树萎蕤寒更芳。

三清小鸟传仙语,

九华真人奉琼浆。

下元昧爽漏恒秩,

登山朝礼玄元室。

翠华稍隐天半云,

丹阁光明海中日。

羽旗旄节憩瑶台,

清丝妙管从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