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他是程阁老的人,也颇得今上器重。若他领衔,案子办好之后,高升一两步,正好可以去填顺天府尹这三品大员的空缺。我们若推选他领衔去调查此事,便可一箭双雕。”
“既能搞掉陆止,又能在前朝多一个可靠的帮手。哥哥觉得如何,要不要答应弟弟,票拟时,便投上王一辑一票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本朝票拟,与前朝不同。在前朝时,按照规矩,内阁大臣每日处理公文,会选出紧要的事情,另用一纸,写好自己对此事的处理意见,与原奏本一起呈报皇帝。
内阁所写意见,便称为票拟。
当时司礼监的秉笔们,只负责抄录内阁票拟,分门别类归拢好,递交给皇帝即可。皇帝若觉得没有问题,御笔一批,发回内阁,内阁便可照此办事。
然而一代代帝王传下来,日渐昏庸,也便让司礼监抄录票拟的秉笔太监们,有了专权僭越的机会,抄录大臣票拟时,加入自己的意见和决定,等到皇帝朱笔一批,他们便把这加了东西的批录,发给内阁,让内阁按照他们的意思办事。
多少银钱发放,官员的升迁贬谪,重大事情的处理,便这么成了太监们在做最后的决定。
本朝意识到这个弊端,干脆改暗为明,形成规制。内阁可以票拟,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若对内阁的票拟有异议,或者有不同的看法、建议,也可以自己另做票拟。
但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决不可将自己的看法说辞混入大臣的票拟之中,更不可擅自篡改大臣票拟之上的一字一句,否则轻则降职,重则逐出司礼监,永不录用。
当大臣们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时,皇帝也会参考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的票拟,做最终的决定。
毕竟司礼监这些人,日日便在内廷和内阁两头跑,天天对处事理政之事耳濡目染,见地格局或许比不得一些阁老重臣,但比起朝堂上一些庸碌低能之辈,还是不知道要高明上多少的。
张锦礼现在争的就是王圆票拟上的意见。
领衔的人选,两李自然是拧成一股绳,共推一个人。陆止牵涉此事,没有说话的权利,只要他能拿到王圆这一票,就可以与两李争一争。
现在这个关口上,各个有意争抢领衔之位的朝臣们,为了顺天府尹这个位子,必定是使劲浑身解数去争,到时候内阁呈递上来的意见,很可能是无法达成一致。
至于入围候选的人么,估计都察院和内阁选来选去,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来争,王一辑和“两李”要推的人,应当都在其中。
女帝为了平息朝臣的争议,很可能最终会避开内阁递来的各份票拟,在司礼监票拟推选的两人中,选择一人领衔。
王圆素来不掺和各类明争暗斗,女帝心里多少也是有数。若是王圆同意站到他这一边,也推王一辑,那王一辑的赢面,极可能还要比“两李”票拟出的人选,还要大上一些。
只要王一辑领衔去办此案,那么陆止倒下之后,张锦礼有了王一辑这个帮手在前朝,势力声势必定大大增强,到时候在这司礼监提拔起自己人,争陆止倒了之后空出的位子,机会自然也便大大提升。
张锦礼这算盘打得倒是蛮好。只是王圆没有想到,张锦礼竟然敢如此大胆,当着他的面,丝毫不加遮掩地就把这计划、这想法和盘托出。
他还没同意和张锦礼合伙呢!他们现在不过就是两个,日日同在一块儿做事的陌生人罢了。
内臣干预朝臣的升迁,这可是大忌!张锦礼方才还在说,陆止会栽在与内臣勾连的罪名上,现在自己却如此放肆嚣张,不加避讳,就在他面前这般不加掩饰地说了出来!
张锦礼这是胆子太肥了,还是真的没把他当成一回事啊!这要是让张锦礼真的得了势,那还了得?
王圆心下对张锦礼已有避忌和不悦,但不欲在此时得罪张锦礼,便含糊地道:“弟弟既然愿意给我这个机会,我自然珍惜。”
张锦礼见王圆总算松口,料想王圆这般性格,也不敢此刻说着珍惜,转眼到了票拟时,便将他一车。
但他既得了逞,心里得意着,言辞态度便不免更加放肆。
他冷冷一笑,颇带抱怨与威胁地对王圆道:“其实哥哥若不是这样不敢争的性格,当初就也不会给陆止上位的机会,也就不至于今日这般麻烦了。有弟弟在,还望哥哥以后胆子大些!不然,只怕未来在这司礼监里,哥哥要被‘二李’挤得没有立足之地了。”
说罢,也不等王圆说话,便起身,敷衍地拱了拱手道:“弟弟还有许多事要忙,许多关系要跑,便不多留了。告辞。”
说完,便带着神情也变得骄横的大徒弟,转身径自离开了。
王圆虽然脾气好,可也不是没脾气,看着张锦礼耀武扬威地离开,抬手紧紧地抓住了茶杯,强忍着,才没有在张锦礼出了院子前,将杯子给砸了!
喜欢宦官离宫之后请大家收藏:宦官离宫之后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