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所谓自由是何物,从何而来的,外在怎么样都无所谓了,头发眉毛全掉光,但我还是我,是自由灵魂在放肆洒脱。
然过度的自由令人不安,狭隘的自由令人心生局促,对于每个人来说,自由的意义不一样,他们想要的自由也不一样。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自由是什么?”
我想,自由是一种心理状态。没有内心的人就没有自由。动物自由吗?它们不受任何法律法规束缚,看似无拘无束,实则受到残酷的自然法则支配,我并不知道他们自不自由,我只知道,他们是没有“感到自由”这个概念的。既然自由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那我便不需要执着于它的严格定义。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罢了。人能感受到自由或者不自由。自由不是不安,自由对我来说是正面情绪,是一种稳定而饱和的心理状态,能给我提供快感和动力。那么人要如何得到自由呢?既然每个人的自由不尽相同,那么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别人那里是得不到的,唯有去问自己,“你觉得怎样才算自由?”
于是,我便踏上了自我探索的道路。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自由与自知密不可分。那究其一生,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知”呢?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足够了解你自己吗?你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吗?你知道什么能让你快乐而什么能让你痛苦吗?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敢做什么不敢做什么,能承担什么不能承担什么吗?我认为所有人的一生,无不在探索这几个问题。只是有些人意识到了,有些人到死也没意识到罢了。
-在古代,孔子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把人生分为了六个阶段,这也不假,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这样的,亦或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到三十岁才能真正独立,独当一面,四十岁才大致了解自身,而生活没有困惑,五十岁而知晓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而不为外物所动摇,即外界的言论不会影响到他,七十岁由于自己足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自己也知晓自己的能力不会有什么改变了,于是安于自己想要又能做到的事中。而想要又做不到的事由于知道自己做不到了,也就被迫释然了,不想要了。
这样也就达到了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境界,即“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多人可能看到“随心所欲”就认为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状态,但在我看来,或者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可悲的状态,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和命运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了,能力和想法不再改变在我看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去,即停止成长。)
所以这是孔子认为一般人在探索自身过程中会经历的几个阶段。但是现实对应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则会有很大差异。古言“三十而立”,但实际上有人到了老年也未必独立,不管是身心,还是经济。古言“四十而不惑”,有的人到死也始终为各种人际关系和自己想追求的东西而困惑。古又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人一生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而活在他人的言论和规则之下。
喜欢誓要当个小说家请大家收藏:誓要当个小说家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