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163章 登莱救灾(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哎,你我人微言轻,说了也没人听。”

“曾樱曾大人呢?”

“他去京城述事了。听说他要去南京兵部任职了。”

“那新任巡抚是......?”

“据说是江西按察使曾化龙来任巡抚。”

刘云龙在后世的史书上了解到曾化龙是一条硬汉子,于是问道:“大人,登莱今年的农作物怎么样?”

陈洪谧说道:“旱了几个月了,种植的农作物还能怎么样?如不把这次的蝗灾扑灭,登莱将颗粒无收。”然后问道:“你说苏州今年会大丰收,能多多少粮食?”

“大人,苏州吴县、长洲、吴江有240万亩耕地,有一半是种了水稻,每亩地增产200斤的话,至少比往年多150万石。”

陈洪谧一算,增产的150万石可养活80万人,于是说道:“等曾化龙曾大人到任后,我来建议登州府、莱州府派人去苏州购粮。总不能看着灾民饿死。”

刘云龙奉承道:“大明如多几个像你这样的官员,就有救了。”

陈洪谧说道:“你这是说的什么话,难道大明没救了?你可别在外面瞎讲,会坐牢的。”

“我咋敢去外面瞎讲呢。大人,登莱境内山地多,尽管河流有不少,但河流的比降大,蓄不了多少水,遇到这种雨水少的气候,就没法种水稻,几乎会绝收。官府应该劝导农民多种植土豆、玉米、红薯,这种作物即使遇到旱情,如不是大旱云霓的话,总还能有点收获的。”

“是呀,我来登莱之后就发现山东、登莱境内种植的还是水稻、麦子、小米,高粱,还没推广土豆、玉米、红薯呢。就怕劝他们种植土豆、玉米、红薯后,他们会嫌吃不惯。”

“吃不惯土豆、玉米,不仅是个习惯问题,还是个观念问题。你给饥民塞几个土豆试试,他们会因为吃不惯就拒绝吃土豆吗?”

“你说的总是有道理。明年我们来劝导农民多种点土豆、玉米、红薯。”

“还有,东昌府、兖州府都是在五月种豆的,登莱干嘛非要在三月种豆?为了种豆休耕部分耕地,这不是浪费吗?”

“你连这个也调查清楚了?”

“我不是有仙娘吗,还用得着调查?”

“哎,登莱的农民几百年来都是这么种地的,你要让他们改变耕作习惯,还真难!”

“为了多收粮食,必须改变不好的习惯。”

“行,我来劝导农民改为五月种豆。”

“大人,那可是功德无量的大事呀。”

“你不用捧我。你啥时候回苏州?”

“大人,我让杨占文留下招人,过2天我就回去了。到时我就不再来叨扰你了。”

“我也要赶到莱州去救灾了,就不多陪你了。以后多来登莱走走。”

“那当然。不过,今后如你遇到凶险之处,请不要忘了苏州。”

刘云龙离开后,陈洪谧在官厅里想着自己今后会有啥“凶险之处”?

后来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因登莱巡抚曾化龙杀了来劝降的使者,登莱没有落入李自成之手。清军攻陷山东后,登莱成了大明在北方的根据地,陈洪谧就没有必要到苏州避险了。

陈洪谧去了莱州,部署灭蝗的事了。

刘云龙留在蓬莱城,四处张贴招聘水手的告示。

一天,蒋如锦拿着几个蚕茧,跑来问刘云龙:“怎么登莱的蚕是养在树上的?”

刘云龙看着不黄不白的茧子,告诉蒋如锦:“这种蚕叫柞蚕,是野生放养在山上的。”

“北方的蚕都是放养在山上的吗?”

“不全是。像山东济南、兖州那边是和我们苏州一样种桑养蚕的,登莱这边以柞蚕为主。”

“登莱这边是什么时候开始养柞蚕的?”

刘云龙想了一下,说道:“应该比种桑养蚕要晚。晋代《古今注》中记载汉元帝那时,‘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成茧’,这个野蚕就是柞蚕。”

“那么早就开始养柞蚕啦,怪不得南边的平山上,都是这种柞蚕。”

“登莱以养柞蚕为盛,我们苏州太仓的吴伟业不是写过一首诗吗,‘野蚕养就都民茧,村酒沽来不费钱’,说的就是这一带的柞蚕。”

“刘总,你读的书可真多,连晋代的书也看。”

“你呀,以后也要多看看书,要做个有勇有谋的人。”

“嗯,今后我一定听你的话,多看书。”

2天后,刘云让杨占文留下招人,自己和蒋如锦坐车赶往济宁。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再造汉明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