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陌就说道:“我国云南那边有人想用这种砖造房子,所以我们就给他运些砖过去。”
“砖瓦到处都有,还用得着从你们南直隶运过去?”
“做生意么,既然客户有需要,我们就做呗。”
“你这些砖是要按庯宪城的砖价来计费的。”
“行,就按你说的办吧。”
柴春拿到2两银子后,没有仔细检查,否则有可能发现底层的压舱石中有炸药。
待柴春检查完,缴纳了税金后,聂陌指挥难民们开始搬运货物。货物中有棉布、绸缎、毛巾、肥皂、镜子、蜡烛、手电筒、热水瓶、火柴、白砂糖、绵白糖、纸张等,以纺织品为主,今后,大华公司将在庯宪港建立商馆,由王者懋负责。
聂陌带着其他人继续坐船西进。
柴春望着西去的蒸汽机船,心想你们云南那个要造房子的掌柜肯定是个大傻瓜,竟然连砖都要从老远老远的地方运去。不过,即使聂陌告诉他这些砖是耐火砖,估计柴春也不懂啥叫“耐火砖”。
王者懋带着十几个人先在港口租了个仓库,把货物寄存起来,然后进了庯宪城,找了家客栈安顿下来,然后开始逛街,看看是否有店铺可买。
庯宪城是安南国除了升龙港外的第二大港,有“第一京畿,第二宪南”之称,城内除了安南人外,最多的就是中国人,这些华人大多来自广州、潮州、琼州、漳州、泉州,有些华人甚至在庯宪已生活了几百年。城内有三条街居住着华人,也可以说是大明国的人在安南国建的“唐人街”。街区内有土地庙、关帝庙、天后宫、天应寺等华人寺庙,还有华人兴办的学校。尽管城内还有少量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但操纵庯宪城贸易的都是华人,金铺、银铺、铁铺、铜铺、锡铺、棉铺、药铺、陶铺、皮铺都是华人开的,安南人开的店铺大多是竹铺、木铺、米铺、肉铺、鱼铺。
王者懋带着大家在街上逛了半天,竟然没有一家华人店铺愿转让,只得盘下了二家安南人开的鱼铺,这二家鱼铺今后就是大华公司在庯宪港开办的百货店。搞定店铺后,又开始找地方,买地造宅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聂陌带着其他人来到了升龙港(今河内)。
升龙港位于庯宪港上游50公里处的红河右岸。升龙在唐代被称为“宋平”,后来改称“大罗”,南宋时期称为“紫城”,是当时大越国的都城。南宋期间,安南李公蕴篡位,建立李朝,改“大罗城”为“升龙城”。洪武三十年(1397年)安南国将首都搬迁到清化后,将升龙城称为“东都”。永乐六年(1408年)安南再次北属中国,中国人将“东都”改名为“东关”。宣德三年(1428年)安南从中国独立后,安南人将“东关”改名为“东京”,但中国人还是习惯称升龙城。
历史上,嘉庆七年(1802年)越南阮朝将都城迁到顺化,“东京”又被称为“升龙”,道光十一年,安南阮朝明命帝把都城搬回了“升龙”,才将升龙改名为“河内”。
聂陌的船队在升龙港靠岸后,与在庯宪港一样,港口又拥来了好多人看热闹。在缴纳了5%的通关费后,聂陌安排人卸下部分货物,准备由萧方崖负责,在升龙城建商馆。
由于要找熟悉红河上游航道的船工,大家上岸逛升龙城。
上岸后,走了没多少步就看到东面、西面各有一个湖,东边那个湖区面积约180亩,湖里有十几艘安南人的舰船在训练。西边那个湖水面较大,大概在7000多亩左右。经打听,才知道东边这个湖叫“环剑湖”,西边那个湖叫“西湖”。
“环剑湖”原名为“绿水湖”,相传,永乐十六年(1418年)安南人黎利(即越南黎朝太祖)起兵反抗大明统治时,得到了一把剑,建立了黎朝。明军撤离安南后,有一天黎利与大臣来到绿水湖游玩,突见一只金龟浮出水面,向黎利讨回他腰间的剑。金龟得到那把剑后,沉入水底,黎利认为是神仙现身,于是把“绿水湖”改名为“环剑湖”。
至于西边那个湖为啥会称为“西湖”的,安南人说是古时候天上仙女私自下凡,因畏惧触犯天规,未敢久留,返回天庭时,各自从云端抛下一面梳妆镜以资留念,两面镜子分别落在了中国杭州和安南的升龙,于是天下就有了两个美丽的“西湖”。
聂陌听后,心想可能安南的西湖与我们杭州的西湖一样美丽,今后有机会再好好逛逛。不过这个安南国的水师也太蹩脚了吧?湖区面积只有180亩,湖水水深只有1.5米,能训练出精锐的水师吗?训练出来的水师到了海上,只能沿着海岸线行驶。别说与我们大明国的海上水师比了,即使与我们大明国的内河水师相比,也差太远了。
聂陌等人从北门进了城,发现升龙城从外而内有三层,外城有很多店铺,开店铺的也大多是中国人,偶尔也看见一些商铺是黄头发、红头发的外国人开的。中城是安南国大臣办公的地方,是没法进去的,听说最内城也叫“紫禁城”,是安南国皇帝居住的地方。
聂陌心想,怎么安南人啥都要向我们学的?连皇宫的名字也学我们大明的。
升龙城内也有几个街区是华人集中的地方,聂陌这次买到了2个店铺,还找到了5个来自于云南的船工。有了这5个船工,蒸汽机船在红河(元江)逆水而上时,就可以避开河道里的礁石、险滩了。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再造汉明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