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意思是说要织专门用于制作蚊帐的布?”
“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每家每户都需要蚊帐,军队、地勘队野营也需要蚊帐。我们现在不是有织镂空布的机器了吗,把镂空布的镂空尺寸缩小到蚊子钻不进来,用这种布做的蚊帐会怎么样?”
“省料、重量轻、工序少、防蚊子、透明、透气。”
“我们在南方的人,有了这种蚊帐可有效预防疟疾、痢疾。”
“疟疾不是由瘴气引起的吗?”
“所谓的瘴气,就是密集群飞的蚊子。以往我们历朝历代对安南、缅甸用兵,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到瘴气形成的原理,因此军队还没开始打仗呢,就有一半人染上了痢疾、疟疾。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有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吗?”
“有,这种药叫金鸡纳霜、青蒿素。”
“我们有制造金鸡纳霜、青蒿素的技术吗?”
“琼州府已在种植金鸡纳霜树了,成功的话,今后我们可以提炼出金鸡纳霜。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但这个制取技术我也不懂,可能需要药品研究所进行几万次试验才能成功。”
刘云龙这话说的是事实。在后世,青蒿素是由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研制的,但国家对青蒿素的提取技术列为绝密,所以任何教科书及公开的论文都没有具体的青蒿素提取工艺,刘云龙当然也无法知道了。
“琼州府的金鸡纳霜树哪来的?”
“高柄兴从南美洲走私来的,余国祯他们还在摸索种植经验呢。”
“能移植到苏州来吗?”
“不行。这种树只能在热带雨林地区才能成活。”然后,刘云龙看着上海分公司的布置图,说道:“我们这些厂横跨吴淞江、俞泾浦,现在还没有一座桥,我们自己的工人来往也靠摆渡,太不方便了,应该在吴淞江、俞泾浦上建桥。”
唐苏殿说道:“行,我马山安排造桥。”
接着,刘云龙视察了这些工厂,顺便会见了这几个厂的干事。
视察完工厂后,刘云龙先后拜访了上海县知县彭长宜、华亭县知县张调鼎,最后拜访了松江府知府姚序之。
崇祯十六年上半年,方岳贡被锦衣卫抓到京城后,松江府的知府是陈亨(与大明朝的开国元勋泾国公陈亨同名同姓)。南直隶军队打败阿巴泰后,今年六月陈亨外迁,由姚序之接任松江府知府。
姚序之见公子殿下来了,刚想跪下,就被刘云龙一把拉住,说道:“姚大人,不用下跪,我不兴这个。”
姚序之把刘云龙引进府衙后,刘云龙问道:“今年府境内的秋收情况如何?”
姚序之一听问起秋收,忙说道:“你们生产的化肥真是太神奇了,今年松江府的稻谷比往年增产680万石。”
“现在的米价如何?”
“米价已从年初的每石2两,降到了每石1两,与万历年间的粮价差不多。今后再也不需要从安南、暹罗、柬埔寨、吕宋买米了。”
刘云龙听后心想,1石稻谷为46.05公斤,按72%的出米率,约可碾米33.15公斤。1石米为61.4公斤,即1石米需要1.85石稻谷。现在米价为每石1两银子,考虑稻谷的运输、磨碾、仓储成本,稻谷的收购价约在每石5钱2分银子,这个收购价或出售价对辛辛苦苦的稻农来说显然不公,于是说道:“姚大人,米价过低也不好,稻农产的粮食多了,收入反而没有成比例提高,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办?”
姚序之听后想了一会儿说道:“如我是稻农的话,明年就会减少稻子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或者不再使用你的化肥,减少亩产后提高米价。”
“市场上粮食少了,一旦发生天灾,你说会不会导致饥荒?”
姚序之听明白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真像以往再来一次饥荒的话,会饿死很多人的,于是问道:“公子殿下的意思是?”
“官府应该出面收储粮食,提高米价。”
“米价控制在什么价位合适?”
“我建议把米价控制在每石1两6钱,今后青黄不接时官府再抛售大米,这样能保证米价不会有大的波动,境内老百姓都能受益。”
姚序之一听,心想要控制米价,首先得提高稻谷的收购价,将每石稻谷的收购价也至少增加60%(即稻谷收购价在8钱3分左右),松江府至少要拿出300万两银子。尽管田赋快按时完成,大华公司也上交了很多工商税,可上交给朝廷90%的税收后,松江府无论如何也拿不出300万两银子。于是说道:“可本府没这么多府银呀?”
“姚大人,你让各县出钱收储些稻谷,本公司也将出面收储稻谷,再说,江南各府粮食多了,就会有来自北方的米商来江南采购粮食,这样不就把米价控制住了吗?”
“说的有理。我立即通知各县按照每石稻谷8钱3分的价格收储稻谷。”
“好。我也会向郑大人提建议,统一行动,提高稻谷的收购价。”说完后,刘云龙突然想起“剿饷”的事,问道:“大人,今年的‘剿饷’取消了吗?”
“三月份曾有风声说是今年要取消‘剿饷’,可上个月户部说要继续征收‘剿饷’。”
“什么?”刘云龙一听就知道自己被朝廷骗了。
“公子殿下,我知道当初你建议朝廷取消‘剿饷’是想减轻农民的负担,可朝廷财政的窟窿太大了,你的280万两银子扔下去,连水花都没有。”
刘云龙离开松江府府衙后,心中感到一阵郁闷。
喜欢再造汉明请大家收藏:再造汉明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