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先看名着,写观后感,能把剧情结构回忆起来也能写不少字,只是怕辛苦吧。名着看个两遍、三遍,是应该可以简单写一些剧情出来的。为什么不训练这个能力呢?怕没人看?现在不是让人看吧,是让自己训练名着的剧情逻辑和节奏啊。
这个写作方向也是不错的,可能今年要试着写,电影观后感写了好几次了,得换一下口味?
不光是小说,还有理论性的东西。说到这里,有觉得自己太贪了,怎么电影、小说、理论,怎么啥都想涉及啊?
是要求太高,追求完美,还是囫囵吞枣啊,天天看200页,吸收的内容是真的不少了,只是很少重复罢了,所以看起来,其实不少内容和主题,都是差别的,只是变着法子换词,让我以为是内容不同的而已。这么一想,感觉,可能我更适合精读?
那么,是不是要把那些不重要的书,已经看过的,都先去扔了,免得心理有负担。把剩下的书,真的要反复的看三遍以上。看到第三遍的时候,就必须写万字以上的读后感。写了,就把这书处理掉。
边写变整理自己的思路。
刚才还想到一个,就是按照主题,来设计故事,比如情,有亲情、友情、爱情、国情等,然后选择两个人物、三个人物、四个人物,再根据年代,比如古代、民国、当代,再根据题材,比如动作片、魔幻、科幻、悬疑、探案等,来设计一个集子,每个集子出大概20万字的量。
然后先主打一个题材,专攻2年,在换个题材,如此,写个20年的作品,其实也就10个题材,每个题材写60万,累计也就600万字,在后面的时间来修正。其实以前写过这样的想法吧,但是执行起来会很难的。
因为题材看起来是单一的,但是真的写起来的时候,内容还是互相关联的,不可能完全独立。只是写的时候,侧重点会不同。就是有些大佬说的,你不懂的,就别写,一个字都别提,就写自己知道的就行了。比如《绝代双骄》里边就没设计到朝堂的内容,完全是个架空的题材了。
这样的题材,我就真的不能写吗?肯定能写吧。那为什么非要追求完美呢?里边真的涉及到有什么深度的理论、哲学知识吗?未必有吧。
越想越对自己生气了,干嘛非得要成伟大的人啊,想的越大,可能越写不好。不如写小点的,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总想写出一个史诗巨制,结果连第一部万字短篇都不敢写,好意思啊?还真以为自己是老子啊,能写几千字,就名垂不朽吗?
人家很多白话文的大家都支持作者写简单易懂的文字,我却在哪里天天计较,写不出高明的遣词造句,骂自己蠢,还担惊受怕的睡不着觉,头发都白了不少,就是被内耗给害得。
我记得看到过一个说法,就是看了几百本书的人,可能已经有研究生的水平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其实这话,可以想到,虽然未必是科班,但是靠亲身经历,或者多年积累,以前很多可能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人,人家未必知道的东西就比你少,只是科班优等生能有系统的学习,在研究上,可能会比民科强,但实战的时候,不一定能赢。
喜欢活过五十岁请大家收藏:活过五十岁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